诚信要闻

当前位置 > 诚信要闻 > 别让诚信随考题一起泄露

别让诚信随考题一起泄露

fiogf49gjkf0d
□ 刘梦雨
    2016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已经落下帷幕,但泄题事件仍在发酵。2016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第一天考试刚结束,就有网友举报英语、政治出现泄题,并有考生收到了考研机构的答案。接到举报后,教育部立即通过微博回应表示,近日接到举报称,有考生收到个别科目部分试题的作答与考题内容相关,已经立即报请公安机关进行调查。
    在考研论坛等网络平台上,一位网友表示:“考研也许决定了很多人的一辈子,一定要严惩这些投机取巧的行为,否则对认真复习的学子太不公平!”另一位网友则留言呼吁:“不知道能不能降分,唉,英语一大作文也泄题了,辛苦了一年,考的那叫一个心塞。应该让大家进入复试,再一决高低!”
    2015年12月27日,也就是研究生入学考试进行的第二天,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了关于修改教育法的决定。修订后的教育法明确规定,考生在国家教育考试中有相关作弊行为,情节严重的,由教育行政部门责令停止参加相关国家教育考试一年以上三年以下。
    保证考试公平、严惩作弊成为民众对社会公平的期待。
    近些年来,国家司法考试、医师资格考试、注册会计师考试频频被曝出泄题,甚至在“作弊入刑”后的“最严考试年”,为何还是没能刹住作弊之风?
    有专业人士表示,此前,由教育部制定的《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》,只是“对内”适用于学生和教师,“作弊入刑”则对学生、教师以外人员产生了约束力,“确实是一个进步”。但是,按照目前国家考试的机制流程,从命制试题、印制试卷、押运试卷、监考等环节都可能出现泄题现象。他认为,“作弊事件反复出现,究其原因在于犯罪成本较低,为了可图的利益,就会有人铤而走险”。
    据了解,在美国一旦考试作弊,可能面临图谋欺诈重罪指控和高额处罚及监禁,在新加坡、日本等国,考试作弊将记入诚信档案。
    考试本来是不能“作弊”的,这是连小学生都知道的考试规则,可是,某些“失信”的考生法制观念不强,学风不正,心存侥幸,形成了“泄题答案的市场需求”,“作弊”手段或许可能会帮助考生通过分数线,却会卡在诚信红线之外。题目泄露的同时,诚信往往也一同流失,这实在让人感到大学校园的“诚信”教育确实还没到位。
    看似一个谜团亟须解开的“考研泄题”事件,一种考生“失信”的“作弊”行为,其实,其中还隐藏着许多错综复杂且剪不断、理还乱的社会“诚信”问题。要知道,光靠“作弊入刑”是难以根绝“作弊”行为的,只有时时处处切实加强并搞好“诚信”建设,从“孩子”抓起,实行严厉的惩戒措施,套用“一次失信,处处受限”的常态化管理,才能起到“不敢失信、不能失信、不想失信”的根本效果,真正遏制反复出现的“失信”行为。

发表时间:[ 2016/1/11 8:55:48 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