诚信要闻
当前位置 > 诚信要闻 > 从46万人“弃考”看社会诚信
从46万人“弃考”看社会诚信
从46万人“弃考”看社会诚信
□ 何 玲
据报道,11月29日17时,2016年国家公务员考试公共科目笔试正式落幕。据统计,本次考试共有139.5万人通过招录机关资格审查,近93万人实际参加考试,超46万人“弃考”。考试当天,全国有近10万名监考、巡考和考务工作人员为考生提供考试服务。
不出意料,这则消息迅速成为许多人们关注的话题。其实,人们对于国考的关注度一直很高,因为国考牵动着万千考生的神经,承载着万千梦想。不少网友感慨,此次国考逾46万人弃考,意味着最终考录比为33:1,“万里挑一”“千军万马过独木桥”已成为历史。
今年弃考人数达到46万人,那么往年呢?数据显示,这并非国考第一次大规模“弃考”,2012年国考,133万人报名,最终37万人“弃考”;2013年 “弃考”人数逾38万人;2014年度“弃考”人数逾40万人;而去年国考“弃考”人数高达50余万人。
专家分析,近年来弃考的原因很多,首先是考生的理性回归,对公务员的认知有了更清醒的认识,回归理性。其次,随着诚信招考的深入以及完善,今年“国考”报名不诚信行为将被记入诚信档案,随意报考和试考的考生在减少。此外,现在的应届生多属于“90后”,有梦想、敢实践、肯创新,不愿“随大流”地选择考试而是走创业路。
大规模弃考会带来什么影响?在个体层面,正如报名是一种权利,弃考当然也可以说是一种权利。但不得不说,也正是这种“试都懒得一试”的虚假报名,造就了国考报名的“虚假繁荣”。在国家层面,大规模弃考必然会造成不必要的资源浪费。弃考者浪费的不只是自己已经缴纳的报名费,而是全国各个层面为此投入的人力、物力、财力。
同时,大规模弃考同样与诚信有关。不知道相关报考须知里是否有“不得无故弃考”的规定,如果没有,那显然是一个应该补上的制度漏洞。大规模弃考年年如是,考试机构始终不做任何反应,这是说不过去的。举个极端的例子,假如有人召集数千“水军”集中报考某个岗位,其他人还敢报考吗?无故大规模弃考,是一种不诚信的表现,它会影响其他报考者做出合理的判断,也会影响公务员考试的正常组织秩序。如果你压根儿不准备应考,就根本没必要报名;如果你报了名,哪怕只是“试一试”,至少也应该真正地去“试一试”。
中国网发表评论认为,46万人弃考欠下“诚信账单”。不论是考生临时有事不能来也好,还是改变初衷不想浪费时间也罢,弃考终究还是有违诚信之事。正所谓“人以诚立身,国以诚立心”。凡事诚信为先,守诚重信,才是成功的最大秘诀。而46万弃考欠下的“诚信账单”背后,更值得全社会反思与关注。
发表时间:[ 2015/12/4 9:58:07 ]